实践人:国贸2303 郑梦朵
实践主题:青瓦白墙间,与蔡元培的精神对话
实践时间:2025.6.28
实践地点:绍兴蔡元培故居
书香润心灵
在蔡元培故居的社会实践中,先是漫步于故居院落与展厅,仔细观览了不同时期的文物、照片与手稿,从先生早年在绍兴的生活印记,到求学、游学经历,再到执掌北大时的教育革新实践,一步步梳理出其人生轨迹,尤其对“五育并举”“兼容并包”等理念的具体内涵与时代背景有了更清晰的认知。期间结合《蔡元培全集》中的相关篇章进行了现场研读,围绕其教育思想对近代中国的影响展开交流,还尝试以情景还原的方式,想象先生与师生探讨学术、推动改革的场景,更深切地体会到其打破旧俗、倡导新学的魄力。此外,通过聆听故居工作人员对先生生平轶事的讲述,以及走访周边与先生相关的历史痕迹,进一步丰富了对其精神内核的理解,让这段实践成为一次对先生教育理想与家国情怀的深度回望与感悟。
活动体会
漫步蔡元培故居,青瓦白墙的院落带着江南特有的温润,却藏着足以撼动时代的力量。展厅里,泛黄的书信手稿字迹工整,字里行间能窥见先生伏案疾书的身影——既有对北大课程改革的细致规划,也有与友人探讨“美育救国”的恳切言辞。当目光落在那幅记录北大课堂的老照片上,讲解员提到的“兼容并包”忽然有了画面:辜鸿铭的辫子与胡适的西装在同一间教室出现,守旧派与革新派的思想交锋中,竟孕育出了新文化运动的火种。
在陈列“五育并举”理念的展区前驻足良久,才真正读懂这份教育思想的重量。先生所说的“体育”,不只是强身健体,更是“健全之精神寄于健全之身体”的生命哲学;他倡导的“美育”,从书法、绘画到生活美学,皆在教会人于琐碎中发现诗意,用美感抵御世俗的浮躁。最触动人心的,是展柜里一件洗得发白的长衫,讲解员说这是先生常年穿着的衣物——这位执掌北大的学界领袖,生活竟如此简朴,所有精力都倾注在“教育救国”的理想里,难怪毛泽东会以“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相称。
翻阅现场陈列的《蔡元培全集》选段,看到他在动荡年代写下“救国之道,莫急于教育”时,忽然懂得这份坚守背后的悲壮。那时的中国,新旧思想激烈碰撞,他却像一座灯塔,以“思想自由”为帆,以“兼容并包”为舵,在迷雾中为青年指引方向。后来在故居的天井里,听当地老人讲起先生晚年仍牵挂教育的往事,说他即便身居海外,也常寄信回绍兴,叮嘱家乡“莫轻看孩童启蒙,那是国之根基”,眼眶忽然有些发热。
离开时,笔飞弄的青石板路被夕阳染成暖金色,仿佛能看到百年前先生从这里走出的身影。他的伟大,从来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名词,而是在乱世中坚守理想的勇气,是将个人命运与民族未来紧紧捆绑的担当。如今再想起“兼容并包”,已不只是一种办学理念,更成了一种生活态度——对不同声音的包容,对理想的执着,对家国的赤诚。这份精神,穿过百年岁月,依然在提醒着我们:无论身处何种时代,总要有人做那束照亮前路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