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诗歌脉络,聆听红色 足音——以艾青纪念馆为例
活动基本信息
实践人:跨境电商2301王梓淼 王嘉娴 吴施语 胡昊波
活动主题:追溯诗歌脉络,聆听红色 足音——以艾青纪念馆为例
活动地点:金华市艾青纪念馆
活动时间:2025.2.10
活动时长:3小时
活动内容描述
1
2025年2月10日,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数字贸易学院“拾遗”志愿团走进艾青纪念馆,开展了一场探寻艾青诗歌与红色精神的实践活动。
活动筹备期间,成员们利用课余时间,借助图书馆、学术数据库和专业网络平台,广泛收集艾青的诗集、个人传记和学术评论文章,为后续实践筑牢理论基础。
踏入纪念馆后,成员们依据专业特长分工,有序开展探究。在“当黎明穿上了白衣”与“画者的行吟”展厅,成员们通过研读诗句,从艾青早期细腻的笔触中领悟到他对祖国山河的深情。在“铁窗里”和“向太阳”展厅,成员们深入挖掘特殊时期艾青诗歌中坚守的爱国之志和对光明的向往。在第5展厅,成员们重点研读胡适及当代学者对艾青诗歌的评价,并在新中国成立后艾青参与社会活动的照片前,体会其责任担当。最后,在多功能报告厅观看生平纪录片,泛黄手稿也展现出艾青坚守创作的决心。
2
踏入纪念馆,团队成员依据专业特长迅速分工,有序开展探究工作。在“当黎明穿上了白衣”与“画者的行吟”展厅,成员们聚焦艾青早期诗歌作品,通过对诗句的细致研读与交流探讨,从“紫蓝的林子与林子之间,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绿的草原,绿的草原,草原上流着——新鲜的乳液似的烟……”等细腻笔触中,深刻领悟到诗人对祖国山河的深情眷恋,体会到早期作品中蕴含的浓厚家国情怀。团队成员小王表示:“此次深入探究,让我对艾青诗歌的理解从文字层面上升到情感内核,真正感受到了他对故土的热爱。”
在“铁窗里”和“向太阳”展厅,成员们神情凝重,专注于特殊历史时期艾青诗歌的分析。从“我从东方来,从汹涌着波涛的海上来,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等诗句中,深入挖掘诗人在艰难困境中坚守的爱国之志,以及对光明未来的热切向往。成员们认真记录关键语句与个人感悟,每一笔记录都是对红色精神传承的践行。成员小吴感慨道:“在特殊时代背景下,艾青仍以诗歌为武器,表达对国家和民族的坚定信念,这种精神令人动容。”
在第5展厅综合评价厅,团队成员快速浏览部分评价资料后,重点研读胡适对艾青诗歌开创性的赞誉以及当代学者对其诗歌时代价值的深度剖析。成员们围绕这些观点展开热烈讨论与深度思考,在新中国成立后艾青参与社会活动的照片前,驻足良久,深切感受到诗人为国家建设、人民幸福奔走的责任担当。
在多功能报告厅,团队成员集体观看艾青生平纪录片。当影片中出现艾青在新疆石河子与百姓一同劳作的画面时,成员们被其扎根人民、奉献国家的精神所打动;艾青写给保姆大堰河的诗歌片段播放时,全场安静肃穆,成员们低声交流,对诗人那份深沉的人民情怀和爱国精神表达由衷赞叹。泛黄的手稿展示出艾青在困境中坚守创作、以笔为刃抒发爱国情怀的坚定决心。
活动体会
通过此次活动,“拾遗”志愿团成员不仅提升了文学素养,更接受了深刻的爱国主义精神洗礼。成员们从对艾青诗歌的文字理解上升到情感内核的感悟,深刻体会到特殊时代背景下艾青以诗歌为武器表达坚定信念的精神。未来,志愿团计划将实践收获转化为实际行动,在校园内外组织诗歌分享会、文化讲座,把艾青诗歌里的爱国精神传递给更多人,让这份精神力量在大家心中生根发芽,为推动社会进步、助力国家发展贡献力量。